西北工业大学首届“智能空天”前沿论坛以“智能牵引,融合赋能,创新发展”为主题,设立1个主论坛、3个分论坛共四个会场,邀请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专家学者40余人。
让我们先从最重磅的“智能空天”前沿主论坛入手,抢先看看将有哪些知名专家学者在主论坛与大家见面!
“智能空天”前沿论坛主论坛 |
时间:5月11日上午 地点:国际会议中心第五会议室 |
时 间 | 报告题目 | 报告人 |
8:30—8:40 | 开幕式 |
8:40—8:55 | 合影留念 |
9:00—9:30 | 固体运载火箭动力技术现状与趋势 | 侯 晓 院士 |
9:30—10:00 | 发展微小卫星打造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 | 曹喜滨 院士 |
10:00—10:30 | 空间核动力技术发展分析研究 | 罗 琦 院士 |
10:30—10:50 | 休 息 |
10:50—11:20 | 压缩科学及其发展趋势 | 吴 强 院士 |
11:20—11:50 | 航天学院航宇推进学科的发展与展望 | 何国强 教授 |
以下介绍按报告顺序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固体火箭推进技术专家。1990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及推进剂专业,是我国培养的第一名固体发动机专业的工学博士。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副院长,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常委、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研究工作。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型号高能固体发动机、第一个水下复合材料壳体发动机、第一个大型Ⅰ级高压强发动机,主持了某系列新材料纤维的研制和应用研究,为我国自主研制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报告题目:《固体运载火箭动力技术现状与趋势》
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介绍了固体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结构特点及应用情况,详细分析了国内外6种主要固体运载火箭的性能特点、动力布局、研制历程及典型故障案例,并结合国内外固体发动机的发展特点对未来固体运载火箭动力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某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务院第六届及第七届学科评议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成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2020年11月至今,任第八届教育部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长期致力于小卫星基础理论、创新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在小卫星一体化、星箭一体化以及柔性化平台设计方面取得创新成果,为小卫星在军事航天、商业遥感以及深空探测领域应用做出重大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报告题目:《发展微小卫星打造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
报告摘要:报告围绕小卫星在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关键技术攻关,强调了小卫星是航天发展的重要战略聚焦点,高校是小卫星发源地和技术创新策源地。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1988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长期从事核动力反应堆设计研发,是我国核动力反应堆设计技术领域领军人之一。提出先进反应堆技术方法,主持完成了我国新一代核动力研发平台的研制,攻克了核动力系统部件重大技术难题,完成了新型核动力反应堆技术攻关,带领团队完成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核反应堆研制和“玲龙一号”核反应堆攻关,为我国核动力技术进步和水平提升做出了系统性重要贡献。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报告题目:《空间核动力技术发展分析研究》
报告摘要:空间核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特种核动力,是主导未来动力的关键技术。报告对空间核动力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凝聚态和核物理学家。1988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是我国尖端武器实验物理领域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长期致力于核心材料高压物理与力学研究,创建破碎混合国家实验平台、建立完善物态方程国家实验平台、创立新型物态方程模型。研究成果推动了相关物理设计水平和认证评估能力提升,为我国战略威慑力量的保持和创新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报告题目:《压缩科学及其发展趋势》
报告摘要:压力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崭新维度。高压极端条件下的物质科学——压缩科学,正孕育着巨大的原始创新,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报告阐述了压缩科学在前沿基础学科领域和国家安全领域的价值,以及实现其价值的能力需求。厘清了压缩科学体系化发展态势,总结了国际上压缩科学发展经验。分析了中国前期探索实践情况和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后续发展的思考。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曾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任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召集人、固体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执行主任,兼任陕西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担任某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动力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某重点项目技术首席。出版学术专著3部,授权专利73件。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获全国创新争先奖、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创新驱动秦创原杰出贡献奖、陕西省最美教师等个人奖励和荣誉称号。
报告题目:《航天学院航宇推进学科的发展与展望》
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航宇推进学科六十多年发展过程中在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主要结合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讲述了在固体推进、组合推进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对行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在人才培养方面为我国国防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进一步展望了学科未来发展。
除以上报告嘉宾外,本次主论坛还邀请了魏毅寅院士、王海峰院士到会交流!
曾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导弹总体和制导控制技术领域领军专家。长期从事飞航导弹设计、制导控制系统技术研究与应用,曾任国家某科技工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多个国家重点型号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研究并发展了制导与控制回路合成设计方法和飞行参数与发动机一体化控制方法,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为推动我国相关领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17项,在专业技术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及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获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1984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力学专业。战斗机设计领域专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术专家,我国多型主力飞机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长期从事相关机型设计研发与预先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我国多型主力机的研制,主持研制了数型国防装备,长期工作在试飞现场、部队外场,带领团队坚持不懈地开展技术攻关,首次实现试飞改装一体化,创建了以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为支撑的自主保障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同源与全寿命保障的功能,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多项;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文/图:张云璐;审核:黄越 韩冬)